位于祖国大西北的独库公路被誉为“中国最美公路”。鲜为人知的是,这条横穿天山、连接新疆南北的公路背后,有着200多名梅州老兵的身影。

“战友们,我们来看你们了。”7月30日,10多名梅州筑路老兵来到乔尔玛革命烈士陵园,脱帽、鞠躬、致敬,深情缅怀为独库公路工程献出生命的战友。园内,168名筑路英雄长眠于此。

这次战友“相聚”时隔44年,从广东到新疆,跨越大半个中国。


(资料图)

1974年,《关于加快建设天山公路的命令》下达,一批批官兵从全国各地奔赴天山。上千名筑路兵来自广东,其中200多名来自梅州兴宁、五华。

今年“八一”建军节前,老兵牛永祥组织战友们重走天山路,重温那段天山往事,“我们想回去看看,再不去就走不动了”。

●南方日报记者 魏丽文 通讯员 古桂湘

“坐了7天8夜闷罐车,又坐了4天汽车”

茫茫雪山,巍巍天路。再次走上独库公路,曾经20来岁的小伙子,如今已过花甲之年。

独库公路,即国道217线独山子到库车的路段,是连接南北疆的一条重要干线,全长560多公里。

在独库公路建设之前,连接南北疆的公路只有一条,从独山子到库车,需要绕道乌鲁木齐走1000多公里。独库公路建成后,省去近一半的路程。

1978年,200多名梅州热血青年穿军装、戴红花,在欢送声中告别家人,来到祖国大西北,挥洒青春与汗水。

7月29日上午,10多名梅州筑路老兵来到独库公路博物馆参观。看着墙上的一张张老照片,往事一幕幕涌上心头,老兵们的眼睛湿润了。

“当年我们就是这么过来的。”一名老兵指着一张照片,哽咽地说。

“条件太艰苦了,吃不习惯、住不习惯,特别想家。”回忆往事,老兵张国雄的思绪回到44年前。张国雄是梅州五华人,1978年2月27日应征入伍,随后赴天山参加独库公路建设。

“那时刚过完春节,我们坐了7天8夜的闷罐车到达乌鲁木齐,又坐了4天汽车才到达那拉提。”张国雄回忆。

在高原地区,战士们常常吃的是夹生馒头,喝的是雪水。“半年才能洗一次澡,身上的泥搓下来就跟面条一样。”那段艰苦岁月在老兵们的脑海中留下深深的印记。

得知牛永祥组织五华战友重走天山路,张国雄将自己珍藏的资料贡献出来,捐赠给独库公路纪念馆。

“捐出去,让更多人了解这段历史。”张国雄说,他是看着乔尔玛烈士纪念碑立起来的。当时,他任副排长,带领士兵在乔尔玛参与修建烈士纪念碑,纪念碑从动工到竣工的建设情况他都记录了下来。

离开新疆时,张国雄将这些资料一并整理成册带回家乡,珍藏了30多年。

“这些资料包括修建纪念碑的施工图、施工日记,以及我当时撰写的报道手稿。”张国雄翻开手机相册,在捐赠之前,他拍下图片自己保存着。

“拉出来的粪便,马上就结冰了”

有人说,独库公路是一条奇迹之路。它的“奇”,在于它的“险”。

独库公路要翻越4座冰达坂、跨越5条河流、穿越3条高山隧道、飞越100多公里悬崖峭壁,大部分工程需开山劈石,线路陡峭险峻,很多地段海拔超过2800米。

天山的冬天有多冷?在冰天雪地的户外,战士们有时不小心碰到零下几十度的铁器,被粘掉一块皮是常有的事。作业时,即使战士们使出全力,铁镐也只能在地上刨出核桃大小的痕迹。“毫不夸张地说,拉出来的粪便,马上就结冰了。”老兵们说。

尽管条件艰苦,但战士们没有一句怨言。在与世隔绝的天山深处,他们战胜了恶劣天气,战胜了狂风暴雪,战胜了险峻山石。

老兵陈德文手掌一摊,还能看到老茧的痕迹,“我们的工具很简单,都是用钢钎、铁锤、小推车……”施工作业时,陈德文手掌总是长满血泡,打石头砸到手更是常有的事。

在被当地牧民称为“摔死黄羊撞死鹰”的“飞线”地段,老兵曾裕新身系安全带,手握长钢钎,在悬崖峭壁上,来回摆动作业。

回忆过去,五华老兵刘玉浩几度红了眼眶。当初,他为了向当兵的兄长们看齐,参军入伍。到了连队,他积极上进,“不为别的,就想当好兵”。

一天中午,刘玉浩在午休时间带着两个新兵去搬石头,没想到由于雪地湿滑,石头没放稳,从高处坠落,正好砸中了他的腰。刘玉浩当场痛到动弹不得。为了不耽误工作,他没有对外声张,稍稍缓过神来,又投入到工作中。直至后来病情越来越严重,刘玉浩不得已离开了部队。

他曾到医院检查,发现腰椎骨有四五节出现断裂。后遗症现在仍折磨着他,有时痛起来一躺就是20多天。

几十年来,刘玉浩一直藏着这个秘密。直至这次采访,刘玉浩才敞开心扉,讲述了事情的经过,“虽然受伤了,但却是光荣的”。

从1974年开工建设到1983年建成通车,十年间,战士们用一锹一镐刨出了路基,一寸一寸“抠”出了隧道,筑就这条“英雄路”,168名战士献出宝贵生命。

牺牲的烈士中,有一名来自兴宁的战士王新群。那天,王新群和战友负责装泥土加固房子。几人坐在载满泥土的翻斗车上往回赶,在那拉提路段,为躲避公路上的牛群而不幸翻车,王新群永远长眠于天山之上。

执行任务前 排长邓龙辉写好遗书

兴宁老兵邓龙辉参与修建独库公路时,数次与死神擦肩而过。1982年初春,作为排长的邓龙辉,带领3名推土机操作手徒步12公里,到一个机械停放点执行清除道路积雪任务。

“一路上都是山沟,两边山上积雪很厚,随时有发生雪崩的可能。”邓龙辉深知此次任务的艰巨性、危险性,在出发前写了遗书放在办公桌上,以防万一。

1985年初夏,独库公路玉希莫勒盖隧道北口49公里便道大弯处,几万立方米的积雪突然从山顶崩塌,堵住了通往隧道南口以及往团部的通道。邓龙辉奉命在雪崩路段清推积雪,山顶的积雪再次崩塌,几千立方米的积雪霎时倾泻而下。

“根本来不及反应,更不要说躲避了,也不知道翻了多少个跟头,挨了多大的撞击。”万幸的是,雪崩的巨大推力把邓龙辉和身边的推土机一起掀推到40多米下的山坡处,最后被战友们从雪堆中挖了出来。

“我们修的公路这么美,一切都是值得的。”2016年,邓龙辉再次回到独库公路,特地来到乔尔玛革命烈士陵园看望牺牲的战友,述说着新疆的变化。

今年“八一”建军节前后,筑路老兵们纷纷组织战友聚会,老兵刘文汉特地从深圳赶来,“我们五华有102名战士当时去天山筑路,现在还剩88名,年纪越来越大,见一面就少一面了”。

老兵古桂湘默默将兴宁战友联系表上的两个名字框了起来,“加上这两个,104名战士中有11名战友已经离开我们了”。

44年过去,昔日天堑早已变坦途,独库公路沿途的美景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远道而来。许多老兵很想回去看看,“希望明年可以成行”。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