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相信光吗?

一望无际的戈壁滩,曾经因炙热的阳光而荒芜。古老的敦煌,是漫漫西行路上的苦旅。但在今天,我们找到了和光的另一种相处方式。

广东粤电阳江双鱼项目利用水库区域发展光伏发电,使水域空间得到了全方位立体运用。


(资料图片)

敦煌因莫高窟闻名于世,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我国第一个大型光伏并网发电站也在此处。中广核敦煌电站2009年8月28日奠基,2010年4月19日首个方阵并网,2010年12月28日10兆瓦全部实现并网发电。如今,光伏行业的不少企业标准、造价标准,还有标杆电价的建立都从这个“光伏发电中国第一”开启。

甘肃敦煌光电产业园区内,熔盐塔式光热发电站宛如茫茫戈壁中的一座巨型的“灯塔”,持续不断聚光储能发电。

“敦煌10兆瓦光伏并网发电特许权示范项目是我国首个大型光伏并网发电示范项目,也是中广核新能源的第一个光伏项目。 ”中广核新能源西北分公司敦煌光伏电站运行检修经理丁海源介绍,中广核在西北地区光伏总装机容量已经超过了44.1万千瓦,项目主要分布在甘肃酒泉、嘉峪关、金昌和宁夏中卫、吴忠等地,年上网电量7亿千瓦时左右。目前,中广核还正在谋划布局光伏制氢、“源网荷储”一体化、光热等项目。

甘肃,中广核敦煌光伏电站建立在炙热的戈壁滩上,工作人员正用测温仪器检查光伏板温度。

太阳辐射强,光照时间长,是“中国第一”项目落地敦煌的重要原因。敦煌地区太阳能资源丰富,多年平均日照数在3258小时,平均太阳辐射量为6415兆焦/平方米。同时,敦煌地域辽阔,地势平坦,海拔低,施工难度小,建设成本低,是大规模建设大型太阳能发电站的理想区域。整个敦煌适宜风光电项目建设面积达4000平方公里以上,是发展可再生能源产业的理想之地。此外,从地理位置来看,敦煌位于河西走廊的最西端,地处甘肃、青海、新疆三省(区)的交汇处,是西电东送的重要节点。

超万面定日镜“绽放”戈壁滩,熔盐塔式光热发电站24小时持续发电。

得天独厚的条件之下,敦煌在全国率先开启了新能源产业发展之路,曾经茫茫的戈壁滩上,如今遍布着连绵的光伏基地和输电线路,已经成为丝路上的新风景。 一排排光伏组件“盛开”,黄沙变“蓝海”,戈壁滩从此不再荒凉。昔日人与沙争夺生存空间,如今,人与沙和谐共存。光伏发电的技术驯服了光,有光,就有了希望。

戈壁上的风沙会影响光伏发电效率,工作人员需定期对光伏板进行清洗。

光伏的大发展也带动了整个产业链的发展,敦煌电站光伏组件来自广东、江苏等全国各地不同厂家,组装成一块块光伏面板。

广东省潮州市,光伏生产车间内,工人正时刻盯着屏幕检查光伏板生产质量。

广东金源太阳能科技有限公司是当下广东产能最大的光伏组件企业,一片2平方米左右的光伏组件,按照广东日照条件算,一天可以发两度电。在这个位于潮州市凤泉湖高新区的厂房当中,光伏组件全自动智能生产线正在一刻不停地运作,年产能达到2.5Gw,产品在省内外均有应用,还远销到了欧洲、东南亚和大洋洲。

广东省阳江农垦光伏电站,工作人员正在检修光伏板,该项目在火龙果种植园里实现光伏发电,用农光互补的模式助力乡村振兴。

“光”链起舞,广东领“光”前行。

在广东,去年光伏发电新增装机高达570.2万千瓦,但与敦煌以大型地面集中式发电站为主不同的是,广东分布式光伏项目更多,还因地制宜发展了不少渔光互补、农光互补项目。

广东阳西县织篢农场,一眼看不到边际的光伏面板正源源不断地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

广东粤电阳江双鱼项目位于阳西县长角水库,装机容量100MWp,占水库上方空间约1350亩。项目利用水库区域发展光伏发电,不影响水库的防洪、灌溉、供水等功能。项目于2017年6月底实现并网发电,平均每年可为电网提供清洁电能10321万千瓦时,按照每个家庭用电量1000度电/年,这个项目每年发电可供10万户家庭使用。

广东粤电阳江双鱼项目迎来清晨第一缕阳光。

“最开始光伏项目大多数都是屋顶光伏,装机容量不大,基本只能自发自用,余电上网。”广东能源集团电力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兼市场开发总监朱小文告诉记者,过去十几年时间,从分散式光伏项目再到大型集中地面电站,再到现在农光互补、渔光互补、牧光互补等各种综合型电站,光伏不仅技术上发生了质的飞跃,更是迈过了平价上网的门槛,实现了在广东遍地开花。

广东省粤电阳江双鱼项目现场,工作人员乘船穿梭在光伏板间巡检。

结合技术创新,拓展应用场景,“光伏+建筑”“光伏+储能”“光伏+智慧交通”“光伏+充电桩”“光伏+5G基站”……在广东,我们已经看到了与光共生的各种模式。而“光伏+”的未来,还有无限的可能。

从甘肃到广东,不管在昔日连绵起伏的黄色沙丘之上,还是在鳞次栉比的工厂屋顶,鱼鳞般的光伏板一块接着一块,一眼望不到头,早已变身“蓝色海洋”。向光而行,“借光”发展,“蓝色海洋”翻涌,守护着这片山水间,只此青绿。

策划:王溪勇 王海军

统筹:吴哲 张由琼 李细华

采写:南方+记者 刘倩 曾美玲

摄影/摄像:南方+记者 石磊 张令

出镜/脚本:南方+记者 刘倩

剪辑:南方+记者 何志豪

配音:孟健

设计:谭唯

校对:梁飞飞

审核:张由琼

推荐内容